各学院:
经研究,学校决定启动第三批大类平台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通过本科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团队,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规范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推动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二、建设任务
2015-2017年,学校分三年建设约200门本科大类平台课程。其中2017年计划立项100门,原则上每个学院推荐5-10门。
三、建设要求
1.夯实教学团队建设。列入计划建设的课程要健全教学团队建设,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学问题,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2.建立规范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列入计划建设的课程要实施归口管理,统一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要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并按照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和统一评分标准。
3.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列入计划建设的课程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推进小班化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强化课外学习环节,合理安排,拓展形式,提升挑战性,注重课外辅导和学习反馈。要积极开展考核模式改革,建立过程考核机制,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的比例,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
4.建设高水平立体化教材。列入计划建设的课程应积极组织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沿性,体现学科优势的高水平、高质量、立体化的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
5.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要将课程辅助教学活动纳入课程中心平台,完善课程相关资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全程教学录像等上网。
四、申报条件
1.列入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且大类通修的必修课程(包含实验课),原则上为面向一、二年级课设的必修课程(公共基本课程、通识课程和学科通修课程),至少开设一轮。受益面大的课程优先。
2.课程负责人应为主讲该门课程的最高职称,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课程教学团队不少于3人。
3.同一课程负责人同时主持课程门数不得超过两门。
五、项目管理
1. 列入计划建设的课程建设周期二年,每门课程资助经费2万元,根据检查情况分期拨付。鼓励各学院给予配套支持。
2.项目立项采取自主申报、学院初审、学校评审的办法。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填写申报表,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院组织初审,择优推荐并排序,填写汇总表后送学校;学校组织专家组评审后立项。
3.学院负责项目日常管理,针对性地开展听课指导,不定期开展学生座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每次开课应至少组织1次教学观摩活动。学校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开展中期检查。
4.项目结束后,学院组织初步验收并将结果报送学校,学校组织专家审核,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予以追加经费,并优先推荐参评省级、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
六、申报材料及时间要求
1.《厦门大学本科平台课程建设计划立项任务书》(附件1),每门课程1份。《厦门大学本科平台课程建设计划推荐汇总表》(附件2),每个学院1份。
2.纸质材料于2017年4月7日前报送教务处教学科,电子版发送至yqli@xmu.edu.cn。联系人:李艳勤,2187315。
附件:
附件1 厦门大学本科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计划项目立项书.doc
附件2 厦门大学本科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计划推荐汇总表.xls
教务处
2017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