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厦门大学 | 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厦门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QA项目建设 | 邬大光、计国君、谢作栩、别敦荣、薛成龙、吴凡、黄艳萍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2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本研协同培养能源化学创新人才 | 郑南峰、田中群、孙世刚、江云宝、夏海平、朱亚先、王野、任斌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3 | 数学科学学院 | 优化环节,培养数学一流人才 | 林亚南、谭绍滨、谭忠、钱建国、邱春晖、金贤安、张剑文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4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曹文清、郑爱榕、陈敏、方旅平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5 |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 | 计量经济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 洪永淼、蔡宗武、方颖、陈海强、郑挺国、韩晓祎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6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科本科专业国际化建设 | 肖华、桑士俊 、杜兴强、郭晓梅 李成、张国清、严晖、杨绮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7 | 生命科学学院 | 书院模式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周大旺、韩家淮、李勤喜、左正宏、王勤、张伟、陈雪芬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8 | 人文学院 | 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文化育人的实践与创新 | 李晓红、王晓红、张艾弓、杨惠玲、赵春宁、苏琼、张世宏、黄鸣奋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9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环境与生态学科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 | 罗津晶、陈荣、王大志、黄邦钦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10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 石红梅、罗文、庄三红、杨晨、李小平、傅丽芬、李欣、熊欢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11 | 材料学院 | “多层次培养—跨尺度管理”的立体式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刘兴军、任磊、彭栋梁、周花、熊晓鹏、姚荣迁、刘新瑜、沈晓红 | 校级特等奖,推荐省级 |
12 | 航空航天学院 | 探索机电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全周期培养模式,建设双创能力培养生态系统 | 李继芳、胡天林、许英杰、林春、罗锦才、鲍平、谢路生、黄永龙 | 校级一等奖,推荐省级 |
13 | 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教务处 | 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四翼”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 | 谢火木、姚斌、刘传尧、刘李春、钟杰、翁挺、杨建波、戴莉华 | 校级一等奖,推荐省级 |
14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知行合一理念下的乡村营建教学创新改革 | 王绍森、王量量、李苏豫、韩洁、王慧、黄宇霞、杨哲 | 校级一等奖 |
15 | 研究生院 | “三打通三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 陶涛、陈工、范丽娟、薛成龙、方颖、 徐岚、谭忠、吴圣芳 | 校级一等奖 |
16 | 通识教育中心、人文学院 | “课程+讲座”一体化——厦门大学通识教育共享式创新模式 | 邹振东、陈舒华、李晓红、刘兴军、赵玉芬、洪华生、盛嘉、周宁 | 校级一等奖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 游佰强、陈忠、周建华、刘海、李伟文、吕毅军 | 校级一等奖 |
18 | 航空航天学院 |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 | 侯亮、祝青园、蔡惠坤、王凌云、周伟、王振忠、陈永明、卜祥建 | 校级一等奖 |
19 | 材料学院 | “强交流、重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创新培养 | 彭栋梁、庄曦、刘兴军、薛昊、石巍、沈晓红、丁渡、苏婵 | 校级一等奖 |
20 | 软件学院 | 互联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杨律青、王备战、廖明宏、李贵林、毛波、郑艳、林伟强 | 校级一等奖 |
21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董俊、张丹、刘舜奎、陈华宾、鞠颖、彭侠夫 | 校级一等奖 |
2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问题导向式的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综合创新研究 | 张有奎、徐进功、徐雅芬、冯霞、张艳涛、宋建丽、庞虎、苏劲 | 校级一等奖 |
23 | 外文学院 | “纵览天下”外文系列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 徐琪、李美华、张龙海、杨士焯、丁晓君、林斌 | 校级一等奖 |
24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改革探索 | 任艳平、林敏、杨利民、王翊如、夏文生、陈明树 | 校级一等奖 |
25 | 管理学院 | 基于信息共享与大数据的会计学科研究生平行式教学模式探索 | 刘峰、杜兴强、张国清、蔡宁、严晖 | 校级一等奖 |
26 | 人文学院 | 人类学田野调查“协同课堂”建设与实践 | 张先清、杨晋涛、余光弘、宋雷鸣、胡荣 | 校级一等奖 |
27 | 法学院 |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法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 宋方青、何丽新、林秀芹、周东平、郭春镇、姜孝贤 | 校级一等奖 |
28 | 化学化工学院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 王海涛、吐松、李军、李薇、洪金庆 | 校级一等奖 |
29 | 法学院 | 法学社会调研的方法创新与成果转化----以《露尖小荷文集》为范例 | 李兰英、周蕾、齐树洁、何丽新、高斌、朱晓勤、吕英杰 | 校级一等奖 |
30 | 医学院 | 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沈曲、朱杰敏、刘洋、杨金秋、叶本兰 | 校级一等奖 |
31 | 能源学院 | 国际化实践创新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缪惠芳、李宁、张灵 | 校级一等奖 |
32 | 公共事务学院 |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 陈振明 | 校级二等奖 |
33 | 航空航天学院 | 基于导师组的研究生学术生态环境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 | 邵桂芳、刘暾东、王颖、文玉华、杨帆、陶继平、褚旭阳 | 校级二等奖 |
34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 赵建、蔡伟毅、蔡晶晶 | 校级二等奖 |
35 | 人文学院 | 重大涉台文化遗产的教学、实践与服务社会 | 刘家军、陈育伦 | 校级二等奖 |
36 | 体育教学部 | 公共体育舞蹈课程“服务学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陈华、陈洁、邹红 | 校级二等奖 |
37 | 外文学院 | 翻译写作学教学法与翻译教材编写新思维 | 杨士焯、陆琼、李典秀 | 校级二等奖 |
38 | 人文学院 | 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竞赛 | 何纯秀、杨松、潘世墨、曹志平、曹剑波 | 校级二等奖 |
39 | 外文学院 | 专业八级测试对厦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反拨作用 | 萨晓丽、邓小玲、陶慧 | 校级二等奖 |
40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类本科创新教学理念与拔尖人才培养 | 吴顺情、赵鸿、苏国珍、陈理想、王矫、吴志明、蔡伟伟、陈婷 | 校级二等奖 |
41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多学科四层次海洋科学“三外”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多途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 郑爱榕、朱红梅、郑连明、柯宏伟、王德祥、骆智斌、陈东升、张宇 | 校级二等奖 |
42 | 航空航天学院 | 面向创新创业的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 王颖,吴顺祥,陶继平,邵桂芳,杨帆,刘暾东 | 校级二等奖 |
43 | 材料学院 | 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高校6S管理,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 刘兴军、任磊、周花、熊晓鹏、庄曦、刘新瑜、曹亮、邱虹 | 校级二等奖 |
44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基于城乡规划技术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 李渊、饶金通、邱鲤鲤 | 校级二等奖 |
45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全国高校大数据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 林子雨、谢怡 | 校级二等奖 |
46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能力导向的信息通信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洪学敏、郑灵翔、施芝元、石江宏、董俊、翁君奕、逯海、周剑扬 | 校级二等奖 |
47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以科创和学业竞赛为核心,强化海洋创新型人才培养 | 张宇、曾隆隆、杨武夷、陈国强、蔡明刚、刘海鹏、汤立国、程鹏 | 校级二等奖 |
48 | 软件学院 | 基于在线判题系统的C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与改革 | 王备战、曾鸣、洪清启、黄炜、黄娟娟 | 校级二等奖 |
49 | 能源学院 | 学院初创条件下的多学科交叉本科实验设计与基础建设 | 刘健、林志彬、胡晓慧、陈锦 | 校级二等奖 |
50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知行合一:厦门大学城乡认识实习教学成果 | 杨哲 | 校级二等奖 |